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你的一點小改變、一個好習慣,將會產生複利效應,

如滾雪球般,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pGo8y2e4ET6pdObwFQDfkg.jpg

 

善用「複利」效應

讓小小的原子習慣利滾利,滾出生命的大不同!

 

可以在這本書中學到的10件事:

  • 建立一套每天進步1%的系統
  • 戒除壞習慣,保持好習慣
  • 避免多數人在改變習慣時常犯的錯
  • 克服「缺乏動機和意志力」的問題
  • 建立更強大的身分認同與信心
  • 騰出時間建立新習慣(即使你忙瘋了)
  • 設計讓你更容易成功的環境
  • 做出可以造就巨大成果的微小改變
  • 在養成好習慣的路上走偏時回到正軌
  • 將本書中提到的概念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基本原理: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

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也就是說,我們要先相信自己是一個想要成為的人,然後才能採取相應的行動。

作者提供了四個簡單的步驟,讓我們可以建立更好的習慣,或者打破不好的習慣。

這四個步驟分別是:

  • 提示
  • 渴望
  • 反應
  • 獎勵

透過這四個步驟,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正向的迴圈,讓自己不斷地進步。

 

法則1:讓提示顯而易見

作者認為,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

也就是說,我們要先注意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才能開始執行。

作者說,開始一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是讓提示顯而易見

也就是說,我們要把想要做的事情放在眼前,讓自己無法忽視

激勵被高估了,環境往往更重要。

如果我們能夠改變自己的環境,讓好的習慣更容易做,而壞的習慣更難做,那麼我們就能夠減少對自制力的依賴。

作者稱這為自制力的祕密。

 

法則2:讓習慣有吸引力

作者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持續做一件事情,就要讓它變得有吸引力

也就是說,我們要讓自己享受做這件事情的過程,而不是只看結果。

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讓習慣變得難以抗拒

例如,我們可以把一個想要做的事情和一個需要做的事情結合起來,這稱為「捆綁」。

或者,我們可以把一個好的習慣和一個不好的習慣交替做,這稱為「對比」

作者還指出,家人與朋友如何形塑我們的習慣。

我們往往會模仿身邊人的行為,所以我們要選擇正面的社交圈子,或者創造自己的社群。

作者也教我們如何找出並解決壞習慣的成因

壞習慣通常是因為缺乏某種東西而產生的補償行為。例如,吸菸可能是因為缺乏放鬆或社交的方式。

所以,我們要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然後用更好的方法來滿足它。

 

法則3:讓行動輕而易舉

作者認為,如果我們想要精通一個習慣,就要先重複做它,而不是追求完美

也就是說,我們要降低開始做一件事情的門檻,讓自己能夠持續地執行。

書中提供了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讓行動輕而易舉。

例如,我們可以遵循最小努力原則,也就是選擇最容易做到的事情,而不是最困難的事情。

或者,我們可以運用兩分鐘法則,也就是把任何一個習慣簡化成只需要兩分鐘就能完成的動作。

這樣,我們就能夠克服拖延的心理,並且建立起動力。作者還教我們如何讓好習慣變得無可避免,讓壞習慣不可能發生。

我們可以利用技術或設計來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例如,我們可以使用提醒或日曆來安排自己的時間,或者使用阻礙或限制來阻止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

 

法則4:讓獎賞令人滿足

作者認為,行為改變的基本原則,是讓好的習慣有即時的回饋,而讓壞的習慣有延遲的後果

也就是說,我們要讓自己在做好的習慣後,感受到滿足和快樂,而在做壞的習慣後,感受到不舒服和後悔。

書中提供了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讓獎賞令人滿足。

例如,我們可以用「追蹤、「測量」或「可視化」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進步,並且欣賞自己的成就。

或者,我們可以用「契約」、「承諾」或「公開宣布」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責任感,並且避免失敗的恥辱。

作者還指出,問責夥伴作用大。

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和我們有相同目標的人,並且互相監督和鼓勵,那麼我們就能夠更容易地堅持好習慣。

 

進階策略:如何從「A」到「A+」
作者認為,如果我們想要在自己的領域中成為頂尖的人,就要學會如何適應自己的基因、動力和環境。

書中提供了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從「A」到「A+」。

例如,作者解釋了基因如何影響習慣的養成。

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以我們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習慣,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別人

金髮女孩原則: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維持動力。

要找到一個既不太難也不太容易的挑戰,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的學習區域

作者還提醒我們,建立好習慣的壞處。

他說,如果我們只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而不是不斷地嘗試新的事情,那麼我們就會失去創造力和靈活性

所以,我們要學會如何打破自己的舒適圈,並且接受失敗和反饋

 

arrow
arrow

    浩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