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在到底是長怎麼樣子?」我們過去所學是用久遠以前所建立的知識,活在現在,去面對未來,這樣有辦法認識真實的世界嗎?這本書在談,世界真正的樣子。在談我們用如何用正確的角度、正確的眼光,來認識這個世界。   

    這本書提出人們常有的10種直覺偏誤,我們對自己的無知毫無頭緒,思考往往受到不自覺且可預期的直覺偏誤所影響。

    藉由本書的觀點重新思考,改變我們世界的方式,建立新的思維習慣。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得更有效率,找出未來的商機。懷抱更少擔憂,看見更多希望。

PDF閱讀版: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tk6zQE6NSwFq47iEoJfrCJSZ8i7wzplZ

 

漢思‧羅斯林 Hans Rosling,臨床醫師、數據學家、全球公衛教授及世界級公共教育家,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顧問,共同創辦無國界醫生的瑞典分部。史無前例10度登上TED大會,演講影片瀏覽數超過3,500萬次。獲得《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美國《外交政策》雜誌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商業雜誌Fast Company選為年度百大創意人物。

他自詡為認真的「可能性主義者」──既不抱持無端的希望,也不抱持無端的恐懼,持續抗拒過度誇大的世界觀。2017年因胰臟癌辭世,把人生的最後時光用在撰寫本書。

 

書摘:

第1章  二分化直覺偏誤

我們不禁把各種事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之間橫著一條鴻溝。

我們眼中的世界分成兩類:富人/窮人、北邊/南邊、西方/其他、低所得/高所得。

世界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卻沒變

大幅改變不侷限於兒童死亡率,幾乎在各個方面,無論從所得、觀光、民主、教育機會、醫療照護、電力供應,不再存在一條鴻溝

如今多數人(75%)身在中等所得國家,不窮,不富,處在中間。

多數人認為全球50%的人生活在低所得國家,而實際數字是9%。

多數人是生活在中所得國家,這一類不在二分法的世界觀裡。

世上50億個個潛在消費者,在中所得國家裡提升生活品質,想買生活必需品、電氣用品,如果你以為他們「很窮」,可就錯失良機了。

新分類:「四個所得等級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第四級

●●●

●●

                                                                    $2                                                                  $8                                                                   $32

人均日所得(美元)

每一點,代表10億人

多數人位於中間那兩個等級基本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第四級的人必須費番功夫才不至於誤解世界上另外60億人的生活。

僅僅200年前,全球85%的人仍處第一級,過著赤貧的生活。如今多數人處於中間,跟1950年的西歐與北美生活水準相當,這樣的世界已經許多年了。

2016年,世界銀行公開宣布廢止「開發中」與「已開發」這兩個詞,改為把世界分為四個所得等級。但聯合國多數國際組織仍未做出這樣的改變。

二分化直覺,讓我們在統合中想像對立,在匯融中想像歧異,在一致中想像衝突

不要只看平均數,而要檢視分布狀況。

數據統計常因政治目的而用的聳動,但我們要從中看出事實。

你所遇到最大的難關在於:你多數的經歷來自於第四級

要靠什麼來取代誤解?數據。

小結:

扭轉二分化直覺偏誤,要尋找多數落在哪裡

留意平均值、檢視分布狀況

留意極質,但多數仍落在中間。

留意自己上層目光,從上層俯瞰的目光不準,底下的東西都看起來一樣矮,但麒實不然。

 

第2章  負面型直覺偏誤

多數人認為世界變得更糟

我們很容易注意到世上種種糟糕壞事,卻不容易留意好事

20年前,全球29%的人處於赤貧,現在降為9%。

40年的進步,全球平均壽命提高了10歲。

現在世界變得公開透明許多,也更有辦法在某個地方陷入困境時伸出援手。

全球健康狀態圖,位置代表各國健康與財富,越富裕在越右邊,越健康在越上面。圈圈大小代表人口數。明顯可看出,世界沒有一分為二

 

你很難憑往窗外一望,看見全球的改變。改變事發生在地平線外的遠方,小心留意,仍能發現蛛絲馬跡。

儘管大趨勢是世界正在變好,但社運人士及遊說團體很懂的把一點風吹草動渲染成世界末日,危言聳聽讓我們害怕。

這種悲觀的錯覺,有些人感到憂心,有些人是絕望,卻如同自尋煩惱。

世界正在變壞?這樣講是沒有在思考,只是在憑感覺

一個認真的「可能性主義者」(possibilist)意思是既不抱持無端的希望,也不抱持無端的恐懼,對現實有清楚合理的認識,抱持正向有益的世界觀

認為世界沒有在進步,很容易認為目前的努力只是徒勞,對確實有效的措施都失去信心

慶祝現有成功是一回事,繼續奮戰是另一回事,兩者不衝突。

變好、仍糟,同時成立,兩個想法可以同時放在腦中。

美化過去,那會使人看不清事實

小結:

既是糟糕,也在變好:區分狀態趨勢

好消息、逐漸進步,都是看不到的新聞

新聞多不代表壞事多:壞事監控程度提升,不代表世界正在變糟

小心對過往過度的美化,如歌頌國家歷史。

 

第3章  直線型直覺偏誤

我們誤以為地球人口「只會」持續增加下去。現在人口正在飛快成長沒錯,不過增速已經開始放慢,人口本世紀末前後將趨於平緩。

我們都知道直線型直覺是錯的,例如,身高不會一直長高下去。然而,當談到我們不熟悉的議題,要分辨愚蠢的預測卻出奇的困難。

每天新生兒數已經不再增加,人口爆增時代即將結束

過去,生的多也死的多,產生一個平衡,不是與大自然平衡共生,而是平衡共死。

現在,我們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能夠平衡共生

目前唯一證實能有效抑制人口增加的方法就是消除赤貧,給民眾更好的生活,包括提供教育與避孕用品。

扭轉直線型直覺最佳方法就是明白一條線有各種走向。有S型、滑梯型、駝峰型。

直線型:所得與健康、所得與壽命、所得與娛樂

S:所得與識字率、所得與疫苗接種、所得與冰箱

滑梯型:所得與生子數

駝峰型:所得與蛀牙、所得與交通事故死亡、所得與兒童溺斃

倍增型:所得與交通里程、所得與交通花費、所得與二氧化碳排放

我們都只處於曲線的一小部分!

小結:

線有各種形狀,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發展。

懂得察覺如果假設繼續為直線必須意識到這很少發生,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第4章  恐懼型直覺偏誤

當毫無經驗、第一次面對突發狀況,腦中立刻冒出最壞的打算,不是看到想看到的,而是看到害怕的

稀有事件才值得報導,一不小心往往會把反常當平常:以為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恐懼型直覺對媒體新聞題材影響最大。

災害新聞空前常見,偏偏世界空前安全

對生理傷害、受困或毒素的恐懼,幫助我們的祖先活下去。這類恐懼對第一級、第二級國家的人仍有幫助。但在第三、四級,這些直覺弊多於利。

現今,天災死亡人數僅為100年前的25%,而死亡率只有100年前的6%

我們應該引以為榮,人類大幅降低天災死亡人數,然而91%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稅金換得了這種成功。

恐懼型的直覺十分強烈,可以促成全球的通力合作,帶來最好的進步。

物質本身沒那麼有害,反而是失控的恐懼造成較大的危害

恐懼型直覺很容易導致對世界的錯誤認知,把注意力放在最害怕其實不甚為顯的事物上,忽略真正危險的事物

小結:

懂得察覺可怕事物正在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然後意識這不是最危險的事

風險 = 危險 x 暴露

風險不在於你有多害怕,而是有多危險?你暴露在危險中嗎?

先冷靜再說

 

第5章  失真型直覺偏誤

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但光靠數據也無法了解世界。

看到數據背後各別的故事,也看到個別故事背後的統計數據

慈善團體及新聞媒體呈現了各案的受苦畫面,結果民眾對世界的認知失真了,低估了種種進步。

扭轉失真型偏誤的工具:比對除法

比對:別單看一個數字,永遠多要一個數字,做為比對。

除法:找出數字背後意義最好的方法通常是除以總數,通常是總人口

80/20法則:當要比對許多數字並想出最重要的那一個--找最大的那些數字。通常少數幾個數字比其他數字全部加起來還重要。如:哪幾個項目占80%的預算。

小結:

克制失真型直覺偏誤,我們得按比例認知事物

比對:找相關數字比對

除法:尤其在比較不同大小群體

 

第6章  概括型直覺偏誤

概括型直覺抓住某個分類裡的幾個特例,甚至一個特例,就套用在整個分類上。

概括型直覺很可能讓你錯失大多數潛在消費者和供應商。很可能會把客戶的錢投資在錯誤的地方,因為你把截然不同的人歸類在一起

真確問題9(接種疫苗),最糟答題狀況出自於十大銀行總部的全球財務經理年會,代表他們在工作上的不了解,導致錯失巨大的的投資機會。

誤以為世上多數人到什麼都買不起,你可能錯失史上最大的經濟機會

我們都需要分類,但要知道哪些簡單分類會導致偏誤。要做到這點,一個極好的方法就是旅行。

影響人們生活模式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宗教、文化、國家,而是收入。

5大方法幫助自己質疑分類

1.尋找同一類別裡的相異之處不同類別裡的相似之處

2.當心「多數」   多數只代表超過一半

3.當心「特例」   別把特例當通則;請對方提出更多例子

4.假設你不是「正常」   保持謙虛

5.當心從一個群體套用到另一個群體    找出當中的不當邏輯

小結:

用5大方法,質疑自己的分類。

 

第7章  宿命型直覺偏誤

宿命型直覺認為固有特質決定了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的命運。

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不是石頭,而是會不斷的改變

非常多人認為非洲註定貧窮,但這似乎往往只是基於某一種感覺。

你可能錯失正在亞非出現史上最大規模中產消費市場的擴張期

即使高知識份子也一無所知,不知道伊朗進步了,現代化了。

世上大宗教之間的生子率無顯著差異。

如何扭轉宿命型直覺偏誤:

1.緩慢改變不是沒有改變

即使小小改變,也能滴水穿石。

1900年,地球上只有0.003%的土地獲得保護,每年增幅微乎其微,機乎感覺不到,但如今地球上竟已高達15%的土地受保護。

2.樂於更新知識

對新數據開放態度,樂於更新腦中的知識。

3.蒐集文化改變的例子

小結:

切記緩慢改變,也是改變。

 

第8章  單一觀點型直覺偏誤

靠媒體建立對世界的認知,如瞎子摸象

單一觀點型直覺:單一肇因與解方--所有問題都有一個肇因,我們應該反對之;所有問題都有一個解方,我們應該支持之。

時常檢驗自己喜愛的概念是否有漏洞,對自身侷限抱持虛心,對不符想像的知識、其他領域抱持好奇;別只跟同意你的人談話、別只看符合認知的例子,而是接觸不同意你的人、反駁你的人,把不同的見解當做有助理解世界的寶貴資源

專業知識可能反倒讓專家看不清何者真正有效。所有解方都能解決某些問題,卻無法解決一切問題

唯有當數據能超越數字本身,協助了解現實,才值得喜愛。

許多最寶貴與重要的人類發展無法靠數據衡量。

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但單靠數據同樣無法了解世界

把民主本身當作目標,而不是當作其他目標的前提。

小結:

要有整個工具箱,而非一把槌子。

檢驗自己的想法--請不同人檢驗,並找出他們的漏洞

專業有侷限--對專業以外別撈過界

槌子與釘子--擅長使用某個工具會太想常去使用它,並誇大其重要性

看數據,但別「只」看數據

當心簡單的想法與解法--對照不同想法,尋求折衷

第9章  怪罪型直覺偏誤

怪罪型直覺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兇

出狀況時,我們很自然認為是某個可惡鬼故意為之,壞事必有因,否則世界令人無從預料,令人困惑與害怕。

我們沉溺在過於簡單的指控與指控,沒看見更複雜的真相

好事,同樣會觸發這樣直覺。當好事發生時,我們很快會歸功某個人會簡單原因。

代罪羔羊的習慣,深植於人類天性。梅毒,在各地有相異的名稱:俄羅斯人說是波蘭病,波蘭人說是德國病,德國人說是法國病,法國人說是義大利病,義大利回擊說是法國病。

壞事發生,我們應該把矛頭指向某個系統,而非個人

好事發生,我們應該歸功於兩個系統:機構科技

我們一旦指出壞人是誰,就不再繼續思考,事情幾乎更複雜,並源自於許多互相牽扯的原因--整個系統。想改變世界,得弄清楚世界運作方式,別只想揍誰一拳。

小結:

扭轉怪罪型直覺偏誤,必須忍住尋找代罪羔羊

壞事發生,尋找原因,而非戰犯

好事發生,尋找體制,而非英雄

 

第10章  急迫型直覺偏誤

事情幾乎從來是那麼迫在眉睫,不是非得擇一不可

社運人士常見的策略,是讓我們相信那並非不確定的遙遠風險,而是確實迫在眉睫,現在就要付諸行動,再不做就沒機會了:他們在激發急迫性直覺。

急迫性直覺雖能激起我們的行動,卻也造成無謂的壓力,導致糟糕的決定

民眾一旦發現說詞誇大,日後會對警告充耳不聞

數據務必是用來道出真相不是呼籲行動,即使出於在高貴的善意都不行。

最需擔心的五個全球危機:全球傳染病金融崩潰世界大戰氣候變遷赤貧

克制各種誇大的直覺,但對真正的難題與解方保持關注。

小結:

扭轉急迫型直覺,要小步前行

深呼吸:當急迫型直覺出現,其他直覺也會跟進

堅守數據相關正確的數據才有用。(相關但錯誤、正確但無關,都無用)

 

第11章  求真習慣的實際運用

保持謙虛與好奇

謙虛,意謂著務實面對自身知識的侷限,樂於說出「我不知道」,在發現新的事實時願意改變既有觀點謙虛能帶來放鬆,原因是你不必覺得非得事事都懂不必時時須要為你的觀點辯護

好奇,意謂著對新知抱持開放態度主動吸取新知樂於接受不符原本世界觀的事實並設法了解,讓所犯的錯誤是激發好奇,而非難為情。保持好奇能令人興奮,會一直發現有意思的東西。

 

 

心得:

本書給我極大的震撼,在書序的部分,作者請讀者先做12題世界觀的「真確題目」(另加1題氣候變遷),都是很簡單的題目,用直覺回答即可,單選三選一,如:就學率、貧窮率、平均壽命、疫苗接種、天災死亡人數變化。自認對國際事物常常關心,各種脈動也有在掌握,也讀了不少書籍,應該作題沒什麼問題吧!

結果,殊不知,12題,答對「0題」,1題都沒對!

確認答案後,當場愣在那邊,心中震撼不已,到底我對世界的認知出了什麼問題?心中那個自以為是的高塔,被作者的重槌直接瓦解,作者更落井下石的說:

「大猩猩都答得比你好!」(大猩猩至少達對1/3吧!)

 

來吧!你也來做做看題目:www.gapminder.org

 

答對題數很低嗎?沒關係,平均達對率是...2題!(排除第13題氣候變遷)

 

代表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事情的直覺,有很大的錯誤,因此作者教我們如何用正確的角度、正確的眼光,來認識這個世界。把10種常見的「直覺偏誤」,一不小心就會犯的誤解,利用許多的圖表、例子,進行淺顯易懂的解釋,並提出實際的避免方式。

本書編排簡明,且每章節都有重點整理,是非常好閱讀的一本書。

 

本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保持謙虛與好奇。我們每個人都有侷限,要時常願意改變既有觀點,充滿好奇心,除了不斷的更新認知,認識真正的世界,更能讓生活輕鬆且興奮。

推薦這本書,面對現今的世界,修正我們的直覺偏誤,用正確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事物,重新思考問題的本質與意義。

arrow
arrow

    浩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