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在21世紀攜手後,對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書中探討到2050年、甚至是本世紀末,世界會變的如何?過去,本書作者著有《人類大歷史》,闡述人類簡史;另著《人類大命運》,預示未來簡史。我們如何用「過去」的知識,教導「現在」的孩子,面對「未來」的世界?本書討論在21世紀所需面對的21堂核心課題。即使排除屬個人主觀意見與信仰觀點的4堂課(神、世俗主義、意義、冥想),其他課題仍屬本世紀所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值得藉由本書的觀點重新思考。

PDF閱讀版: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nfKQisaeUxdIyOXDskp-gw-c1b_GYkvZ

 

哈拉瑞為全球之名的歷史學家,目前任教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1976年出生於以色列海法,2002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著有暢銷書《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是他第一本震撼全球的巨著,翻譯成近50種語文,全球熱銷800萬冊,包括歐巴馬、比爾.蓋茲、祖克柏等名人都極力推薦;《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已陸續翻譯成45種語文,全球熱銷400萬冊。

 

書摘:

第一部  科技挑戰

第1堂課  理想幻滅

人類思考是用故事,而不是事實、數據或方程式。

隨著科技破壞式創新的步調加速,這種迷失、末日將至的感覺還會加劇。

資訊會成為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資產,也是眾多交易中,唯一交付的東西。

人類發明工具時很聰明,但使用工具時就沒那麼聰明

過去,人類操弄周遭世界、重塑整個地球,但由於人類不了解全球生態的複雜性,過去做的種種已經在無意間干擾了整個生態系,讓現在我們面臨生態崩潰。

現在,生物科技及資訊科技有能力操弄人體內部的世界、重塑自我,但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心靈的複雜性,所做的改變也就可能大大擾亂心智系統,造成崩潰。

經濟菁英不再需要人民,平民很快會敗陣下來,反抗「無足輕重」要比反抗「剝削」來的困難許多

執政的寡頭特權階級一旦壟斷媒體,便能不斷的將自身的失敗歸咎他人,並將公民的注意力引導到外部的威脅。只要製造無止盡的危機,腐敗的寡頭政治就能夠享受永無止境的統制。

人類還是不會放棄自由主義這討故事,因為人類跟本別無選擇。

人類也有可能徹底放棄追求全球性的故事,轉而向地方性的國族主義或宗教故事尋求庇護。如川普的孤立主義、英國的脫歐等。

雖然自由主義套裝組合有許多缺點,但在歷史上的表現仍遠優於其他任何方案。

然而,我們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生態崩潰科技顛覆,而自由主義對此沒有清楚的答案。

經濟成長非但無法拯救生態系,更恰恰是生態危機的主因;也無法解決科技顛覆,因為成長正是以越來越多的破壞式創新為基礎。

我們還處於一種幻滅與憤怒的虛無主義時期,對舊的故事失去信心,但也還沒能接受什麼新的故事。

 

第2堂課  工作

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認知能力,機器超越身體、AI超越認知。不知道還有什麼第三種領域,讓人類能永遠勝過機器。

AI特別重要的兩種非人類的能力:「連結性」、「可更新性」

人類照護產業大概在很長一段時間,仍會是人類的工作。

老年照護很可能會成為人類勞力市場成長最快的部門。

藝術形式中,最容易受到大數據分析衝擊的就是「音樂」─輸入輸出都是經確的數學模式。演算法更擅長製作全球熱銷作品,如果藝術的重點真的就在於啟發(或操縱)人類情緒,那人類音樂家大概也難再與這樣的演算法匹敵。

人類想贏過AI,不如把重點放在AI的維修應用

2050年的就業市場,很可能在於人類與AI的合作,而非競爭。

2050年,不單單是同一份工作,就連在同一個專業領域,也不可能讓人待一輩子。

解決方案應聚焦三類:如何避免工作消失?如何創造新的工作?如果還是發生了,改怎麼辦?

要誠實承認,我們固有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模式,不足以應付這樣的挑戰。

保護人類,而不是保護工作

要滿足的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以及保護人們的社會地位自我價值

 

第3堂課  自由

所有的公投與選舉,永遠都是訴諸人類的「感覺」,而不是理性。

人類的感受反映出一種神祕而意義深遠的「自由意志」,這也是人權的本源;雖然每個人聰明程度有高下,但自由程度一律平等。

生物科技資訊科技革命融合之後,大數據演算法就有可能比我更能監測和理解我的感受

亞馬遜不會不犯錯,不管是資料不足、程式錯誤、目標定義不明、演算法,但亞馬遜不需做到完美,只要比我們這些人類強就夠了。

今日的「真相,由Google搜尋排名結果來定義

別怕機器人,但須提防機器人的主人

沒有理由相信AI會獲得意識。「智能」跟「意識」是天差地遠的兩種概念。智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意識是能感受痛苦、喜悅、愛與憤怒等情緒和現象的能力。

大數據演算法有可能會抹去自由,創造出史上最不平等的社會,讓財富與權力集中在一小群菁英手中。大多數人的痛苦將不是受到剝削,而是再也「無足輕重」

 

第4堂課  平等

擁有資料的人,就擁有未來。

2100年,富人可能真的比窮人更有天賦、更具創意、更聰明,等到出現差異,要再拉近,就幾乎不可能。因此,人類可能會分裂成兩群:一小群「超人類」,以及絕大多數位於下層且毫無用途的智人(人類)。

目前龍頭企業皆採用「注意力商人」(attention merchant)的商業模式:靠提供免費的資訊、服務和娛樂,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再把我們的注意力賣給廣告主。

我們不是他們的顧客,而是產品。

誰該擁有這些資料數據?我的DNA與健康數據,到底屬於我、政府、企業、或是全人類?如何規範資料的所有權,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問題,如果不儘快找出答案,我們社會政治制度就可能面臨崩潰。

 

第二部  政治挑戰

第5堂課  社群

祖克伯在2017年2月16日宣告:建立起全球社群(社團)從線上到線下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好好感受一下自己「親身」的體驗。以「分享體驗」之名,現代人對自己的理解,常常是從別人的觀點出發,拍照、發文、等讚,過程中幾乎不會注意自己到底有何感受,而感受越來越來自於網路的回應

人類一旦與身體、感官和真實環境越來越疏遠,很可能就會感受孤單迷失方向

企業絕非領導社會和政治革命的理想載體

要讓人類團結更重要的一步,就是認清「人類還有身體」的這個事實。

 

第6堂課  文明

人類常常拒絕文化有變化,特別在政治或宗教的核心價值有所改變時,更是難以坦然面對,總是堅稱自己的價值觀是古代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但我們之所以能這樣講,完全是因為祖先仙逝已久,無法反駁。

人類融合的過程有兩種:在不同群體之間建立關係;讓不同群體採用同樣作法

比起夥伴,人們更關注敵人

成功的國家都有類似的套裝,符合全球的政治潮流與原則,就連各國國歌都大同小異,顯示大家對於政治團體忠誠的概念相去不遠。

看到奧運時,請記得:雖然看似國與國競爭,實際上是達成極了不起的全球協議。我們更有理由因為全人類有能力組織這樣一個事件,而大感榮耀

身分認同是由衝突困境來定義,而不是由共同之處來定義。

 

第7堂課  國族主義

人類之所以不辭辛勞,打造出「國家」這種共同體,是因為遇到了任何部落都無法獨自解決的挑戰

國族主義是相信「自己的國家獨一無二,值得我付出忠誠,我對全體國民有特殊的義務。」

對國族主義最基本的批評,就是國族主義會導致戰爭

冷戰時期結束後,全球化似乎已成為無法阻擋的浪潮。當初一般以為,人類將完全拋棄國族主義政治,然而美國的川普、俄羅斯的普丁、英國的梅伊、印度的莫迪,卻又訴諸國族情感,是真的能拯救世界,又或是一種逃避現實,還是不想面對棘手的全球問題。

完全放棄政體,退回到國族主義強權政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賭博行為。

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國際合作體制,光靠自己的國家,是否真的有能力保護世界,或是保護自己免於核毀滅、氣候變遷?

國族主義者常把當下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甚至根本否認有問題存在

人類文明未來三大挑戰:「核戰」、「生態崩壞」、「科技顛覆」,甚至互相加程彼此結合,造成更大的生存危機。

若世界仍分裂為各個敵對國家,就很難同時克服這三大挑戰。

歐盟憲法,指出一條更好的道路:「仍為本國的身份認同及歷史而自豪,但同時決心超越過往的分歧,更緊密聯合起來,打造共的的命運。

過去,之所以需要「國家」這種身分認同,是因為面臨的問題與機會,超越部落能處理的範疇;未來,國家這種架構也不再足以面對種種挑戰,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身分認同

我們已經擁有:全球的生態、全球的經濟、全球的科學,僅剩政治尚未「全球化」

 

第8堂課  宗教

傳統宗教基本上和技術問題與政策問題的關係不大,卻和身分認同息息相關;只不過多半是造成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宗教人士把詮釋當作重點,一旦遇上科學,就會居於劣勢。科學願意承認失敗,努力嘗試不同的方法;但祭司和大師只會找更好的藉口

宗教學者長期鍛鍊的僅是詮釋文本的技巧,最後反而讓宗教與實用越離越遠。

人類的力量需要靠群眾合作,群眾合作又需要靠「打造群眾身分認同」;而所有的群眾身分認同都是以虛構的故事為基礎,而不是以科學事實或經濟必需品。

宗教雖然無法帶來雨水、無法醫治瘧疾、也無法製造炸彈,但卻能用來判斷誰是「我們」、誰又是「他們」,哪些是我們該醫治的目標、哪些是我們該轟炸的對象

今天許多國家都學習日本的例子,一面運用現代化共同的工具和架構,一面依靠傳統宗教來維護自己獨特的國族認同。

人類面臨核戰、生態崩潰、科技顛覆等問題,須要從全球的角度來解決,但國族主義宗教仍將人類文明分裂成許多不同的文明──而且常常是敵對的陣營。

 

第9堂課  移民

反移民主義:人類群體最基本的一項權力,就是抵禦入侵,不論是軍隊或宜移民。

親移民主義:人類有權根據自己意願遷徙到其他國家,而地主國有接收的義務。

歐洲親移民主義:歐洲核心價值,就是寬容與自由的開放價值觀。

歐洲反移民主義:移民的極端主義增加,反而危害歐洲的寬容與自由的價值觀

可把移民比作一份協議

1.地主國允許移民進入。

是責任?是恩惠?

2.作為回報,移民至少需要接受地主國的核心規範和價值觀,或放棄自己原本某些傳統規範和價值觀。

融入的程度?

3.如果同化到一種程度,慢慢的成為正式的一員。

多久視為平等公民?

雙方總是盯著另一方違約行為,很少注意履約部分

討論移民問題時,究竟要假設所有文化都平等,還是有優越文化?

傳統的種族主義正在消逝,世界確是充滿「文化主義者」。

文化主義的三種誤判

1.常把地方優勢客觀優勢混為一談

2.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及衡量標準上,文化主義的實際經驗可能很合理,但放大移植卻不是。

3.雖然主張都屬統計性質,但太常被拿來對個人做出預判。

文化很重要,但人類還是會受到基因或個人經歷的影響,而有不同。不要困在文化的刻板印象中。

無論是把反移民斥為「法西斯主義」,或把親移民說為「文化自殺」,都不正確。

 

第三部  絕望與希望

第10堂課  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是一種軍事策略,意圖在改變政治局勢

恐怖份子真正直接奪走人的性命,其實並不多。相較於糖尿病高血壓,微乎其微。

然而,恐怖主義是一種軍事行動,意圖在「散播恐懼」,讓中立人士改變立場,將局勢改變,並使對手判斷失準過度反應,出擊,虛擲能量

重點不在於它如何影響實際,而是如何影響情緒

唯一能打敗我們的,不是恐怖主義,而是我們的過度反應

如何面對:

1.媒體須保持正確態度,不歇斯底里,避免過度著迷報導恐怖攻擊事件,把危險誇大

2.保守我們的想像力、我們的心,不要落在恐怖份子手中,不被他們綁架、不過度反應。

世界一旦投入過多的機會成本,就沒有夠用的資金與時間來對付全球暖化、疾病、饑餓、愛滋病及貧困等問題。

 

第11堂課  戰爭

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

未來很難再有「成功的戰爭」。(藉由戰爭或取實質利益)

為何21世紀要打出一場成功的戰爭很難?是因為經濟本質的改變。占領已經賺不了大錢,現今,主要經濟資產科技企業知識,不再是麥田、金礦、甚至油田,而知識無法靠戰爭來掠奪的。

征服者偉大時代,戰爭是一種低損害、高利潤的事業;相反的,核戰網路戰高損害低利潤的科技。

到21世紀,最成功的策略就是坐壁上觀,讓其他人去打仗吧。

一場成功的戰爭,必定是懂得克制的戰爭。

日本的經濟奇蹟,是在輸掉所有對大陸的征服行動之後,才展開。在這之前,他們都認為若無法奪下朝鮮或中國,日本經濟將停滯不前。

若一心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無法避免,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心態,會形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各國覺得無法避免,就會強化軍力、形成激烈的軍備競賽

另一方面,若認為戰爭不可能發生,也過於天真。沒有任何神祇或自然定律,能夠阻止人類的愚蠢

想治療人類的愚蠢,辦法之一可能就是謙遜

 

第12堂課  謙遜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世界的中心,自己的文化是人類歷史的關鍵。不論說出哪種成就或發明,某某國的人總是會很快的跳出來居功。

以色列的教育,從小就教導「猶太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超級巨星。」導致雖然完成了12年國教,卻對全球歷史沒有一個清楚的概念。

一神論宗教讓許多人比以前更不寬容,導致宗教迫害聖戰蔓延、肆虐各方。

西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頒布赦令:「諸宗教發展方式不一,不對自身宗教溢美不無故對他人宗教貶抑發揚己身宗教而貶抑他人宗教者,唯傷自身宗教矣。盼眾人深明他人宗教之良善教義。」

每次講到神,人們往往都自稱卑微,但轉頭就以神之名,對同胞作威作福

 

第13堂課  神

就算是同一個宗教,對某些人激發的是仇恨和偏執,也可能對其他人激發的是慈愛和同情

不該用神的名義,來為自己的政治利益、經濟野心或個人仇恨找藉口。

道德的重點並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減少痛苦

如果你明白某項行動會知何給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自然就不會去做。

信眾的行為,決定了神的價值

 

第14堂課  世俗主義

世俗主義是非常正面積極的世界觀,許多價值觀在各個宗教裡也適用,沒有想壟斷一切的概念。

世俗主義認為道德智慧是由所有人類自然傳承而成。

世俗主義重視的是:

1.真相(truth):基於觀察證據,而非單純相信。

2.同情(compassion):深刻的理解痛苦,而非聽從神的教誨。

3.平等(equality)獨特不等於優越,除對自己國族有特殊義務外,對全人類也有責任。

4.自由(freedom):不將至高的權威加諸於任何文本、機構或領導者。

5.勇氣(courage)承認自己的無知勇敢走進未知領域。

6.責任(responsibility):不相信有更高的權柄賞罰或保護,應由人類負責

世俗主義的前提:當與宗教教義發生衝突,宗教教義必須讓步

每個宗教、意識形態和信條,都會形成陰影。無論遵守哪一個,都該看到自己的陰影,避免天真的自以為「我們不會這樣」。

相信「充滿缺點的人,試圖追求真相」,就能坦然承認過程中可能會有失誤。

問問自己:你的宗教、意識形態或世界觀,過去犯下最大的錯誤是什麼?當時它弄錯了什麼?

 

第四部  真相

第15堂課  無知

大多數人類決策基於情緒反應直觀推斷而非理性分析

人類很少真的自己思考,而是以群體為單位來思考。之所以會堅持這些觀點,是出於對群體的忠誠

知識的假象」(knowledge illusion):每個人其實懂得很少,卻以為自己懂很多,原因在於:我們把存在其他人腦中的知識,也看做是自己的知識。

人類很少能認清自已的無知,因為一直待在如同回聲室的同溫層裡,往來的都是思想相近的朋友,接受的都是肯定自己意見的新聞訊息。各種信念都是不斷增強,鮮少遭受挑戰。

革命性的知識很少能夠抵達權力中心,因為權力中心是由現有知識所建構,周邊有舊秩序的守護者把關,各種會造成困擾、打破慣例的想法,也就會被拒於門外。

領導者的雙重限制:待在權力中心,對世界的看法就會極度扭曲;勇敢來到周邊,又會浪費寶貴時間

 

第16堂課  正義

想要追求正義,除了要有一套抽象的價值觀,還必須能夠明確掌握因果關係。

全球化有一項特點:因果關係高度分化及複雜。

現在社會體系,讓人得以幸福的留在無知狀態。

歷史最嚴重的罪行,不僅是出於仇恨和貪婪,更是出於無知冷漠

菁英階層常可能只看到全球菁英的觀點,而忽略了各種弱勢群體的想法;並非懷抱惡意,而是由於純粹的無知

人類面臨龐大的道德問題,為了理解與判斷,常用下列4種解決方法:

1.縮小問題規模

2.把感人的故事當重點

3.編出各種陰謀論

4.創造一套教條

這樣的解決方法只是讓我們從「個人無知」的刀山,走向「群體偏見」的油鍋。

 

第17堂課  後真相

創造並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越高,就能發揮更多的能力。

人類合作的力量是取決於真相虛構之間的微妙平衡。

團結人心虛構的故事天生就比真正的事實更具優勢。

真相權力,雖然可以攜手共度一小段時光,但遲早要分開。想要權力,到某一種地步後,就得開始傳播虛構的故事;想要看清世界的真相,到某一種地步後,就只能放棄對權力的追尋。

對人類來說,喜歡權力大過真相。我們把比較多的時間精力拿來控制世界,而非理解世界;即使我們想要理解世界,通常也是為了事後比較容易控制世界。

如何分辨現實與虛構,黃金守則:

1.如果你想要可靠的資訊,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

2.如果覺得某問題特別重要,就該確實努力閱讀相關科學文獻

沉默不代表中立,而是代表支持現狀

科學家應致力透過科普書籍,甚至是藝術小說,向大眾傳達最新的科學理論。

 

第18堂課  科幻小說

人類能控制世界,是因為合作能力高於其他物種,而合作又來自於因為能夠相信虛構的故事。這樣看來,畫家與劇作家的重要性,決不在士兵與工程師之下。

21世紀初,或許最重要的藝術文類就是科幻小說。

你看過多少電影、小說和詩歌,這些產品又如何形塑磨鍊你的愛情觀?

既然你的大腦和「自我」都是母體的一部分,想要逃離母體,就要逃離自我。

 

第五部  生命意義

第19堂課  教育

現在孩子所學各種科目技能,絕大多數到了2050年可能再也沒有用途

老師最不需要交給學生的,就是更多的資訊。

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重要,並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

現在的教師多半是舊教育體系下的產物,通常他們自己的心態也不夠靈活。

學校現在應該教的4C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溝通(communication)

合作(collaboration)

創意(creativity)

改變幾乎總是造成壓力,所以在一定年齡後,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改變。

人類一生的改變如果因為改變速度的加快,出現不連續、裂痕,問題將更加複雜。要讓神經元重新連結、讓突觸重新搭上線,實在難如登天。

穩定」是21世紀中,我們無福消受的奢侈品。想要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點用,要需要能不斷學習重塑自己

想在這樣的世界過能順利,需要心態非常靈活、情感極度平衡。人類將不得不一再放棄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學會與未知和平相處。

如果想為自己的存在、人生的未來,保留一些控制權,就得跑的比演算法、亞馬遜和政府更快,在他們認識你之前,就先認識自己。如果想跑得更快,就不該帶太多的行李;把過去的所有幻想偏見放下吧,它們是太沉重的負擔。

 

第20堂課  意義

所謂了解人生的意義,就是了解自己有何功能;所謂過了美好的一生,就是達到那項功能和目的

只要實現個人的正道,不過過程艱辛,都能得到心靈平靜,不受疑慮困擾。如果你拒絕實現正道,想走上別人的道路,則無法尋得平靜和喜悅。

所有的故事都不完整,只要為自己打造一個行得通的身分認同、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不需要一個絕無盲點、毫無矛盾的完整故事,只需要符合2個條件:

1.我在這個故事中至少扮演某種角色

2.故事討論的範疇不一定無窮無盡,但至少要能夠延伸超出自己的視界

只要自己能夠「留下些什麼」,讓自己個人的故事能夠超越死亡,就夠了。

「愛」這套故事,沒有打算超越現在。如果你真的陷入愛戀,你當下定然不會擔心「人生有什麼意義」的問題。

犧牲的意義,在於犧牲越多信念越強烈,不只對自己有說服力,就連對旁觀者也集具說服力。

犧牲除了能讓愛人相信你有多認真,也能讓你自己相信真的在戀愛。

自由主義的人生意義:透過感受思考渴望發明,去創造意義;任何事務限制這樣的能力,就是限制了宇宙的意義。

臉書與IG時代,我們不斷的打造並修飾一個完美的線上自我,誤以為這就是自己;然而我們真實的經歷與感受,有99%都不會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我們對自我的理想是視覺的,實際體驗確是肉體的。

 

第21堂課  冥想

好好觀察自己如何完成一次呼吸

痛苦並非外界世界的客觀狀況,而是自己心靈產生心理反應

觀察自己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情,隨著時間過去,難度可能越來越高。

 

 

心得:

這本書讀起來確實蠻吃力的,除了排版字體小、字數多之外,21個主題皆是嚴肅的主題,讀起來難免有些壓力。

本書最精彩的第一部分「科技挑戰」,提到AI科技、大數據,跟人類之間的關係,不只是在工作有機會被取代,更多的擔憂是在人類可能因此「無足輕重」,當少數人擁有大數據時,就掌握了話語權,讓財富與權力集中在一小群菁英手中,創造出不平等的社會,甚至抹去自由。我們應該要好好思考,如何避免科技數據權力被少數人掌握──尤其被不當的人或政府掌握,這樣才能維持住人類的基本的社會地位和自我價值。

第二部份「政治挑戰」及第三部分「絕望與希望」,討論我們在國際新聞上常看到的名詞,或是我們正活在的社會架構中。尤其,對於社群、國族主義、移民、恐怖主義,給讀者更客觀、公允的觀點,並以人道關懷的角度,提醒讀者平等與謙卑的重要性。

本書中有4堂課,較具個人主觀意見與個人信仰觀點:神、世俗主義、意義、冥想。作者在宗教信仰方面,停留在「宗教」層次、道德層次、主義層次,我們所知道的: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責任,都是非常重要的宗教核心價值,然而「信仰」層次卻不僅僅於此。作者將此宗教與信仰的平等比擬,實在可惜,也提醒我們,若不是自身專業(如作者是歷史學家),則儘量不要跨界去評論自己非專業的領域。

推薦這本書,身處21世紀的我們,用過去的知識,面對未來的世界,藉由本書的觀點,重新思考本世紀所面臨最重要的問題。

arrow
arrow

    浩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